宣传册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宣传册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一杆秤一辈子-【新闻】

发布时间:2021-04-11 13:57:20 阅读: 来源:宣传册厂家

湖南日报记者 张福芳

他被誉为“长沙最后的手工制秤人”,40多年来,带着徒弟一共做了十几万杆秤,每一杆都分毫不差;他是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手工杆秤制作”传承人,做的杆秤既能称头发丝,又能称200公斤的大物件。

他用匠心传承,用初心坚守,任凭岁月更替,依旧专注在天心区太平老街上那间面积不到5平方米的店内刨、打、钻……

他叫文志飞,今年68岁。

1月29日,农历传统小年。记者在“太平街老秤店”见到文志飞时,他依旧没有放假,戴副眼镜,盯着校正码,正在校正一把刚做好的秤,直到忙完才深吸一口气说道:“制作一杆秤不容易,挑木材、刨木、制粗胚、刨圆、打磨、包铜管、配砣……大小十多道工序,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,稍有不慎就会有偏差,前功尽弃。”

“工序这么复杂,那你一天可以做几杆呢?”

“原来工序还复杂些,有100多道,现在原材料好买些了,缩短成十几道工序,有时一天可以做两三杆。”

“电子秤普及后,手工秤应该不好销了,怎么没想着转行?”

“前些年手工秤行情确实很差,随着传统手工艺的复兴,现在我们的秤已成为工艺品。”文志飞告诉记者,虽然现在都用上了电子秤,但有的中药房还需要杆秤称药材,办传统婚礼也需要杆秤挑盖头,还有不少游客买回家当装饰品、纪念品,有时一天也能卖个三四杆,有近千元毛收入。

“扣去成本、房租什么的,收入虽然不高,但是很有成就感,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我们这些传统手工艺人,所以更不能丢了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门手艺。”文志飞说。

文志飞出生在益阳市安化县,13岁时拜父亲为师学做秤。父亲给他上的第一堂课,就是“学做秤要先学做人,做到手稳、心稳、口稳。”

“手稳就是不要怕吃苦,心稳就是要专注、专心,口稳就是要少说多做。”文志飞说,在父亲严厉教导下,哪怕双手伤痕累累也从不叫苦。

凭着一股子坚韧劲,15岁时,文志飞学成出师。上个世纪80年代初,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文志飞从安化来到长沙,谋求更多的机会和发展。

“那时长沙已经比较繁华了,做秤的人也不少,我就走街串巷和他们交流技艺。”凭着过硬的技术和严谨的态度,文志飞的名声在长沙手工艺人中越来越响。

上世纪80年代末,文志飞把自家的杆秤店搬到了太平街上,此后便一直在太平街上,随岁月沉浮,不骄不躁。

“这些年来,我陆续带过8个徒弟,但他们都没有坚持下来,太苦了,也赚不到什么钱。”文志飞说,做秤枯燥无味,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序,而且手容易擦出血,磨出泡,一天也做不了几杆,收入微薄,很多人都坚持不了。

所幸的是,这几年,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对手工艺人技艺的挖掘,文志飞手工杆秤店的生意也开始好转,二女儿也对做秤产生了兴趣,成为文志飞的徒弟。这让文志飞甚是欣慰,“有了传承人,这些浓缩着传统文化和一代代手艺人心血的工艺,就不会丢了。”

如今,文志飞的杆秤店已成为太平街上的特色店,不时有游客前来拍照、买秤收藏。每卖一杆秤,文志飞都要在装秤的盒子上写下:“心中要有杆秤,做公平、正义、有良心的人。”既是祝福,也是劝诫。

文志飞在制作杆秤的同时也收藏杆秤。当记者问起文老的新年愿望时,他兴奋地说:“我想开一个杆秤博物馆,让更多人了解秤、认识秤,把杆秤这门传统技艺不断传承下去。”

毛辊清洗机

定位栏

裹浆机

吊装电线杆

二次元影像测量仪